国内外产业集中化趋势明显,不仅国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新的规划,提高生产经营效率,海外的企业也自发抱团,形成稳固且共赢的合作联盟。
除了巨头之间互相收购、并购产业外,还有巨头进行了产业合作,形成1+1>2的合作效应。
科思创、朗盛的高层均表示,本次合作能够在生产中使用完全可再生的电力,为2035年实现全价值链气候中立打下重要基础。本次合作,每年报告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12万吨。
两家大厂联手打通原料供应,给市场发布了什么讯号?
科思创:前身是拜耳材料科技公司,主营拜耳集团的化学品和塑料业务,是聚氨醋和聚碳酸醋领域的龙头企业,近年来在聚合物领域发展持久、轻便、环保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新材料,业务包括:聚氨酷、聚碳酸酷和涂层,粘合剂,工程塑料,特殊材料。
朗盛:朗盛是拜耳集团重组拆分产生的特殊化学品集团。是德国第四大的化学企业,主要集中在特殊化学品、基础化学品、精细化学品、橡胶和塑料等领域,主要生产丁基橡胶、合成橡胶等聚合物;芳香化合物、胺等高品质中间体;无机颜料等化学品。
五年以来,江苏、山东等国内重点化工大省不断推进和完善化工产业转移,截止2022年底,江苏化企不足1000家,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领域;山东化工园不足100家,注重于沿链聚合,聚链成群,延长产业链。沿海化工不断向中西部、东北地区转移。自2019年以来,中西部、东北地区新增的转移项目高达632个,但高端化工、新材料的话语权仍在江苏、山东等地,产业聚集程度高,定价的“话语权”更重。
外加国外大厂之间的强强联手,合作形成领域壁垒,厂与厂之间容易达成价格共识,出厂报价更会掌握在少量的化企手中。
内外夹击,化市的定价权会在谁之手?